隆冬时节,江堤北新镇地段,灯杆港西侧,一排排乌桕树傲然挺立寒风中。树木之间,地被植物三叶草绿意盎然,冲淡了冬日里的萧瑟。这块面积38.6亩的防护林,建于今年5月。此前,这里是一片空白地带,杂草丛生。改变缘于我市全力推进的江堤绿化建设工程。
我市长江岸线资源丰富,其中北岸47.3公里,南岸22公里。经摸排,江堤两侧,像灯杆港西侧这样的空白地带共有20块,总面积达552.11亩。空白地带的形成,如同一块块伤疤,既影响形象,也不利于水土保持。今年,我市依托“长江大保护”,以长江启东段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江堤绿化建设,69.3公里长江岸线,绿色蔓延,筑起一道绿色屏障,跑好长江大保护“最后一公里”。4月,我市启动防护林补植工程。由于临江地块盐碱性、内涝较重,在树种选择上,种植的乌桕、无患子、榉树、杉树等耐盐碱的树种,其中杉树还有耐涝的特性。这一总投入达900多万元的工程于当月底全部完成。如今,这20块地带上,植下的树木已基本成形。“这些防护林,通过科学养护,三年后林地郁闭度达到0.2以上,形成林带。”市水务局堤闸管理所副所长钱嘉慧介绍。
寒冬中的江堤边,不时地能看到一簇簇绿色。今年我市实施的堤防灌木绿化带建设工程,让江堤不再“光秃秃”。据悉,绿化带总长36公里,植下的灌木有风花月季、红叶石楠、海滨木槿等。这些观赏性植物既提高了环境品质,又减少了水土流失。
行走在江堤边,发现在已有的防护林间还有不少“空档”,一些老杨树断臂严重。据介绍,这些防护林建于2001年,当时种植的品种是杨树,多年的风吹雨打,加上病虫害,缺失较严重,面积达400多亩。目前,江堤绿化提档优化工程已在加紧实施,将对树龄较大的杨树换植种上落羽杉和金丝垂柳。这些树种树形大,抗风能力强,而且更加耐盐碱、抗涝和具有观赏价值。
据悉,今年我市长江沿线镇区组织实施的租地造林也已完成,面积达250亩,为长江岸线筑起了第二道绿色屏障。
(范存娟 施陆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