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信息港,一起 看启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劳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限度与可能

2021-06-05 来源:网络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其中,“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这一前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的难度,但是也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打开了可能性的窗口,提供了探索的空间。班级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关注班级教育活动也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对于中小学校而言,更加积极地推动劳动教育,需要班主任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功能及其限度。


从加强劳动到培养人——班级管理亟须劳动教育的融入

“劳动最光荣”是体现在很多中小学班级中的基本标识,实际上也彰显出教育者对劳动的重视。这种对“劳动”的深度关注,其实是希望通过加强劳动教育而实现对人的培养。从当前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班级管理亟须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入。

1.劳动教育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叶澜提出:“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在学校中合作进行的,为实现学和教的目的而开展的学校实践,是学生在校课程性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那么班级建设则是学生与教师在学校合作进行的,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健康、主动发展而开展的学校实践,是学生在校社会性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因此,班级建设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所开展的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我与他者之间、自我与集体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这个角度来看,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集体中唤醒自身的理性认识,从而切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劳动教育可以提升班级的发展韧性。

从班级发展的形态和过程来看,一个班级在最初总是呈现较为松散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班主任和全班学生一起建设班级,逐渐建构出班集体。从班级发展到班集体,这是班级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但一个班级如何才能实现接续发展,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这就要看班级的发展韧性。这种“韧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教育过程中班级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高度一致的信念与行动,即便发生重大危险,班级仍然能够凝心聚力、协同运行。例如,在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很多班主任之所以能够在线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在于日常班级生活所不断凝结成的“韧性”。有人说在线学习是一种必然趋势,但班级发展却需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且以线下交流为基础。劳动教育在班级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恰恰在于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在具体的劳动实践、生产实践等方式中实现学生的合作、互动,从而提升班级的发展韧性,锤炼出优秀的班集体。

3.劳动教育能增强班主任开展班级变革的勇气。

班级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种“变”与其说是“变化”,不如说是“变革”——可能是润物无声的“变”,也可能是轰轰烈烈的“变”,但革旧布新的过程始终在不断发生着。那么,班级变革的勇气源自何处?从很多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中,我们发现班级变革总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下、特定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实现的,而劳动教育正好能为这种变革提供动力。一方面,劳动教育正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种教育,在班级生活中创新形式、方法等来积极推动劳动教育,是一个合乎教育方针、政策的过程。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既有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进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劳动教育带来的诸多重要影响及其对学生的多方面改变,都能够从不同层面推动班级生活的整体性、系统性变革。


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劳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限度

虽然劳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劳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同样存在限度,而这种“限度”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班级劳动教育的深入、持续开展。

1“.劳动”时常被理解为一种对人的责罚,劳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认知偏差。

劳动的主体是人。人从事劳动,不仅是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融入社会生活的需要。然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劳动常常被理解为一种对人的责罚,让学生从事劳动似乎是一种带有批评性或否定性的行为。对劳动教育的这种认知偏差深刻影响着现实的班级生活状况。例如:某个学生上课说话,不仅遭到了班主任的严厉批评,而且还被罚做值日。虽然“做值日”是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职责,然而因犯错误而被罚做值日就给值日塑造了一个负面的形象。通过劳动来惩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中小学班级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劳动价值观。

2.“劳动”容易被解读为一种对身体的束缚,劳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负面形象。

身体是从事劳动的基础,劳动与身体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然而,在很多班级中,劳动与身体的关系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存在着“离身式”的劳动教育。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单纯地讲授劳动知识,对学生进行劳动理论方面的灌输,开展劳动技能的理论学习,似乎这些就是劳动教育的全部。这种脑体分离、身心二分的观念导致很多教师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停留在表面,从而使那些亲身从事体力劳动的行为遭遇认知误解和实践误区。应该说,“劳动教育的‘外在化’‘规训化’‘去身体化’‘去自然化’等问题忽视了身心统一,以及身体在创造亲知知识、个人知识、实践智慧、道德品质等方面独特而巨大的作用”。这种“颈部以上”式劳动教育,不仅使学生的身体缺席于劳动教育,而且也难以引导他们对劳动教育产生切身感悟,进而造成了知行分离。

3.“劳动”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底层的工作,劳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缺乏科学认知。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实际上,这种带有阶层差异的观念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当代人的社会生活。班级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事情。在中小学开展班级劳动教育时,班主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头脑中对“劳动”的科学认识问题。很多中小学生认为农民工从事的劳动才是劳动,劳动是一种处在社会底层人民才会做的工作。然而,究竟什么是劳动?劳动对于人、社会生活究竟有何深刻意义?这些根基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级劳动教育的效果。事实上,很多班主任未能引导学生科学审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劳动现象。例如,建筑工地上农民工辛勤付出,居民区中保安日夜坚守,没有这些普通劳动者的付出,便没有当下的美好生活。同样,在嫦娥五号的研制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科研工作者奋战在一线,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着生命。因此,在劳动面前,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阶层差异,那种认为社会底层人民做的工作才叫劳动的想法,只会为班级开展劳动教育带来阻碍。


唤起劳动教育的活力——班级管理中强化劳动教育的建议

“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必须是专业性的教育工作者,也必须要在教育实践中一改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升专业品质。”因此,班主任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并在践行过程中唤起班级劳动教育的活力。

1.重新阐释劳动与人之间的内在逻辑,为在班级管理中强化劳动教育提供认知引领。

“人的‘自我’的本质不仅是由制约它和‘进入’它的东西规定,而且由‘出自’它的东西、它的创造积极性所创造的东西规定。”在劳动教育中,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这一源自自身的实践性行为,唤醒对于自身主体性的认知,从而借助劳动实践的结果对自身创造性能力进行有力的反思。从这个角度来看,劳动教育本身即隐含着劳动与人之间的内在逻辑,我们需要在本质上对劳动与人的关系予以科学的澄清。通过在班级生活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不断推动中小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教育更为根本的价值在于全面增强每个个体的自由力量,培养个体真正成为自由创造的劳动主体,进而不断推进整个社会的劳动意识、劳动方式、劳动关系、劳动文化和劳动价值的变革发展”,在科学认知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劳动与人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在这种变革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理性认知劳动与身体之间的紧密关系,为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劳动教育创建科学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注意从学生的身体出发,让身体回归劳动教育,同时提升身体的体验感,从而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精心设计班级体力劳动过程。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集体卫生打扫、社区微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从事不同劳动的乐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劳动教育的体验性。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对劳动过程的反思。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劳动来不断反思现实生活,并在反思过程中切实关注班级生活的有效开展。

3.科学解读劳动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基本关系,为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劳动教育创设友好氛围。

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方式,劳动自诞生之日起便离不开与社会分工的契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业态,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劳动。恩格斯曾经指出:“劳动是人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劳动创造了手、产生了语言和意识、促进了整个机体的变化;不仅教育起源于劳动,人类也是在劳动中‘诞生’的”。因此,人能够借助劳动实现自身的再生产,并实现社会化的目标。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在社会分工的背景下,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劳动总是能够建构出不同的生产关系,进而产生不同的人际关系。例如,不同的家长在不同的领域内从事着不同的生产劳动,从而创造着不同的社会价值,而每一个学生都会因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而形成差异化的文化禀赋。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通过科学解读劳动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基本关系,努力为中小学生从事劳动教育创设友好的氛围,进而提升班级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