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河长制以来的3年间,启东市针对河网密布,水系复杂的地域特点,确立攻坚思维,依托创新驱动,构筑起一个科学合理的河长制运作体系。从初始的常态化管护,到逐步的精细化治理,倾力打造“美加净”河道,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河长制创新之路。凭藉丰硕的水生态建设成果,启东在去年的南通市河长制工作年度考核中拔得头筹。
精准治理,突破“黑臭”瓶颈
在队伍建设、保洁机制初步到位,水环境常态化管护初步形成之后,针对城乡许多散乱污企业、禽畜养殖等行业违法排污,以及一些老旧居民聚集区生活污水,长期直排所导致的黑臭水体,启东市釆取城乡统筹、分步实施的办法,下决心解决这个水生态修复中的重大困扰。
通过摸排,城区紫薇河等15条河道被列入黑臭水体重点整治范围。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畅流、长治久清”五步计划,由市住建局领衔的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将历时3年,以实现城区水生态的标本兼治。
在农村,776条黑臭水体,于去年上半年全部销号。今年一开局,启东市河长办防疫治污两手硬,第二轮105条黑臭水体再列整治榜单。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目标是向农村老小旧集镇周边的黑臭水体宣战。面对牵扯矛盾多、作业难度大的诸多困局,区镇村立下军令状,确保今年10月底前全部拿下。
事实上,针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去年启东市还有一个狠招:选择全市100个村庄,实施“农村污水纳管工程”。这个总投资6.84亿元的民生工程,通过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得以集中处理。从而形成城乡一体化、网络化、精细化、全覆盖的污水治理设施体系。
精到履职,织密督查之网
实施常态化管护之后,针对河长履职考核、巡河督查、确定问题导向方面,如何消除盲区不留死角?启东市河长办在3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了好多创新性经验。
启东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全市累计有泯沟近4.8万条。启东市河长办在不断完善保洁常态化机制的同时,委托第三方开设“网上河道管护系统”。即对全市每条泯沟两端,共设置94408个定位监察点。由所辖各区镇村指定专人,每月一次定位拍照。先由本区镇审片,比对原状与现状。发现问题随即通知到点位及时整改。区镇初步筛查后上传市河长办再审,判定结果作为季度考核依据。通过“网上河道管护系统”,仅去年市级审片后落实整改的沟河保洁问题就达4800多个。
相较于乡村泯沟,启东总长达462公里的20条一二级河道,更为精心管护精到履职。在实施市级河道专业化、常态化管护之后,去年5月,启东市河长办又添置了“一二级河道监控专用电脑”。通过这个智能监控平台,对各条河道机械保洁船只定位定向,其航行轨迹、作业时间和实况场景,让管理层在办公室电脑大屏前尽收眼底,据此又可对保洁员作即时指导。如此这般,织密了督查网络,加快了巡河频次,提升了保洁质量。
依法治国的时代,无疑也要体现依法治水。今年初,根据近两年的共同实践成果,启东市水务局与市检察院商定建立“依法治水联盟”,旨在“聚焦大局、服务大局、保障大局”,通过信息共享、协同作战,为全市河长制和水利工作的持续推进保驾护航,精准发力。即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担当,以河长制和水利建设年度方案及公益诉讼法律规范为支撑,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以期实现两部门统筹谋划,依法高效运行。
精心打造,扮靓城乡河道
在常态化管护机制日臻完善,河长履职督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之后,启东以勇立潮头的胆略,不断拓展治水触角;以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积极赋能水生态建设;以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倾力打造“美加净”河道。
启东拥有48公里长江北支岸线。为了落实党中央“长江大保护”的生态战略,近三年由启东市水务局牵头,通过拓展防洪通道、堤顶道路标准化、岸线全域绿化美化、堤闸整修翻新、江堤全天候专职保洁管护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从而使长江岸线的生态环境焕然一新。
在治污攻坚的同时,启东根据城区U型河道分布特点,确立了“扮靓`三河两岸(丁仓港河、头兴港河、中央河及其沿岸),构建环城河绿化景观带”的城市建设理念。作为全市水生态建设的一个重大项目,城西头兴港河畔一座占地33万平米的滨河公园,取代了昔日杂乱无章的砂石码头和上万平米的涉河违建。今春开放的这座公园,融“亲水观景、休闲健身”于一体,让市民尽情领略“站在码头,轻风拂面;登上游艇,满眼风光”的美感。加上城东的丁仓港滨河生态走廊、城北中央河南岸映掩于一片苍翠中的“启东历史名人园”,这个U型水系两岸色彩斑斓的景观,恰如一条靓丽的“围脖”,自然得体地环绕并装点着这座新兴城市。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近年来,启东累计投入生态样板河道建设的资金超4亿元,18条市级骨干河道条条洁净,处处成景。三条港等河畔开辟的水利文化小广场,更增添了东疆河道的独特韵味。环顾启东乡村,以“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为目标,按照水有深度、岸有绿度、坡有亮度、活水畅流“三有一畅”标准,在去年建成25个生态河道示范村的基础上,今年再建15个示范村,力求形成样板引领,示范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