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启东市长江小学开展了由启东市文化馆、启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启东市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推进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大力弘扬启东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四渔民号子和启东芦编工艺。
明、清时期吕四盐业、渔业兴盛,并成为闻名全国的四大渔场之一。而此时原生态渔歌《吕四渔民号子》最为盛传,主要反映吕四一带渔民出海捕鱼劳作过程。不同的场面、不同的作业便会产生不同节奏、不同旋律的号子,号子大多以男女高音为主,有领唱、齐唱、对唱、独唱等多种形式,跌宕有致,辉映成趣。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流传了上千年的吕四渔民号子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芦苇是这里最普通、最广泛的一种植物。启东人利用它刚柔兼具,以韧见长的特性,作为建筑材料和日常用具的制作材料。做成了“环洞舍”“芦笆墙”“芦笆门床”“芦笆门”“芦花靴”“芦花被”“帘子”“芦扉”和“芦编瓦匾”等。虽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启东人早已不用芦苇当建筑和编织材料了,但芦编工艺、芦苇情结依然深深印在启东人的心里。
本次展览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形式增强了孩子们对家乡历史、民俗文化的感知和了解,更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的珍贵文化资源,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让它在现代文明中焕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