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信息港,一起 看启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民风民俗进校园民俗文化绽光彩

2019-06-14 来源:网络

为更好地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走进校园生活,在少年、儿童心中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6月12日下午,启东市寅阳小学开展了“启东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启东人自己的民俗文化带进校园,亲近学生,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本次活动以图文并茂…

为更好地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走进校园生活,在少年、儿童心中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612日下午,启东市寅阳小学开展了“启东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启东人自己的民俗文化带进校园,亲近学生,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本次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了启东34个非遗项目中的两个——“吕四渔民号子”和“启东芦编工艺”。观赏时,同学们井然有序,细细品味,深深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文明礼仪。

在利用芦苇上,启东人独具匠心,一双双巧手将芦苇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芦编“顾名思义就是用芦苇进行编制。人们在编织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芦花”被编成御寒的“芦花靴”,填充可做成“芦花被”;把“芦头”用绳子串连起来,就成了晾晒工具“帘子”;把“芦头”压成片编织起来,可以做成晾晒粮食的“芦扉”。还有扫帚、簸箕等都可用芦苇编制而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启东人已不再用芦苇当建筑和编制材料了,但芦编工艺却依然牢记在启东人民的心中。

“吕四渔民号子”属于我国汉民族民歌的原生态渔歌。吕四渔民号子起源于劳动、根植于民间、流传在口头,是吕四当地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为协调动作、抒发情感而创作的。它的曲调随着劳动内容、强度和动作的变化而不断转换,整套号子由拉锚号子、点水号子、拉网号子、挑鲜号子组成,形象地反映了渔业劳作的生动场面。经过几百年传唱,吕四渔家号子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歌号子。吕四渔民号子曲调清新,极富感染力,充分体现了渔民豪放、乐观,以及战天斗海的大无畏气概,蕴含独特的南黄海地域特色,是江海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此次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启东传统文化的多彩魅力,增强了同学们对家乡历史、民俗文化、本土乡情的感知和了解,激发了寅阳学子热爱家乡的情感,更坚定了寅阳娃传承民风民俗的信念!

(撰稿:陈万琳)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