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东疆大地,生机勃发。位于近海镇大圩村的乐之圃“都市菜园”内,工人们在加紧种植、培管蔬菜。菜园负责人陈健根据客户通过APP发出的蔬菜下单指令,安排员工到指定地块进行采摘、整理、包装。“这些菜每天上午9点装车出发,11点配送到客户家中。”陈健说。
陈健原先从事贸易行业,2017年下决心当上了职业农民。一年四季田间地头伺候,脸被日头晒得黝黑,但他这个农民当得别有新意:有机种植、私人订制、统一配送。
因为被知识“武装”过,他种田也透着现代化:菜园周围安装了24小时运行的高清红外摄像头,所有客户可以通过手机端实时了解蔬菜的种植生长情况;客户可随时与种植师互动,调整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定期与农科所联系,及时更新种植品种……
有知识就是不一般。目前,乐之圃“都市菜园”200多亩菜地全部被客户租赁,当年实现盈利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百姓共同致富。
“2014年以来,我市共培训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786人,其中22人被南通市评为新型职业农民标兵。”市农干校校长潘新武介绍,这里面有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推进,我市大量农民“洗脚上岸”,也带来了土地怎么种、农民谁来当的新问题。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培训授课、免费推广等举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成为破解难题的一个探索。“2016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工作,逐步建立常态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打造一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潘新武说。
“农产品种植也要紧跟时代,否则容易碰到发展瓶颈。”中专文化的寅阳晁汀蔬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欣欣是继承父辈产业的“农二代”。“父辈那一代农民种蔬菜靠规模,利润不高。我通过优化种植品种、建设冷库、网上销售等途径,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张欣欣的努力下,合作社办得更加风生水起,承包面积从100亩拓展至260亩,年销售西兰花70万斤,常年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有30人。
这些新型职业农民驰骋东疆大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土地流转、农技服务等公益性服务,农业保险、创业贷款等社会性服务,都及时为新型职业农民清除障碍、解决困难。知识多、政策好、服务到位,结果自然不一般,据市农业农村局产业指导科科长曹顶华介绍,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办的712个家庭农场,亩均产出要比普通农户高出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