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启东落地生根,结合启东实际,策划推出一组“走乡村看振兴”系列报道,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视角切入,挑选我市5个典型村如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探索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的实践和经验。
高效农业项目的落地,悄然改变着永胜村的产业结构。此前,永胜村是全市有名的青蚕豆、青毛豆、青豌豆、青玉米等四青作物种植专业村。2010年,村里还成立了恒富隆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四青作物上市时实行保护价收购,进行初加工后冷冻保鲜,既提升了四青作物产品的附加值,降低了市场风险,又增加了农户收益,产品畅销国内市场。用村党总支书记王斌的话来说,四青作物可是永胜村的支柱产业,村里家家户户种植,种植总面积达4000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
红火的背后,也有隐忧。王斌说,四青作物种植主要依靠人工进行,还无法实现机械化耕作。随着村里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劳力“青黄不接”的矛盾已经凸显。“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持续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成了近年来永盛村党总支一班人考虑的事。
契机就出现在政府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田建成后,永胜村党总支就将目标定位在了引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上,并通过网上发布、农业招商、以商引商的方式,先后确立了7个农业项目的投资意向,并以此为基础,引来了第一批3个项目。
目前,稻虾种养项目已有产出,小龙虾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项目负责人黄海荣说:“龙虾亩产量在300斤左右,最高峰时每斤卖到80多元。加上10月份稻的收入,亩均效益五六千元不成问题。”新生态园项目的大棚建设也已接近尾声,未来这里将建成集名、特、优及有机蔬菜种植区、果树与散养家禽区、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包装区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园。
随着这些项目的落户,永胜村的四青作物面积在不断缩减。王斌说,目前,村里四青作物面积已缩减至1000多亩,且以农户零星种植为主。黄岐昌家原先种有4亩四青作物,如今,3亩地流转给了稻虾种养项目,剩下的1亩地种种青蚕豆。面积缩减了,收入却没少。“你看,流转的3亩地每亩每年有800元租金,加上我到这边打打零工,每年收入一两万元不成问题。”黄岐昌笑着说,“现在,地里的活我一个人就能应付,老太婆就在家带带外孙。”
在引进高效农业项目的同时,其实永胜村并没有放弃四青作物。目前,永胜村正在四处打听、联系,看是否有专门种植、培管、收获四青作物的农业机械,以实现高效生产、精细加工。王斌说,恒富隆专业合作社年加工农产品的能力达5000吨,除本村的四青作物外,还辐射带动周边镇村近2万亩四青作物。而合作社也吸纳安置了本村一批富余劳动力,永胜村1组的陈翠萍常年在合作社打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
如今,农业机械的事已有些眉目,等真正落实了,永胜村将利用高标准农田实现连片机械化种植四青作物,这样既减少劳力成本,又能大大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当前正是青玉米大量上市期,在合作社打工给周边村民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
潘杨 摄
从“跟着走”到“领着跑”
曾不止一次采访过惠萍镇永胜村,每次采访,永胜村总能给人带来惊喜,而这种惊喜源于一个字——“变”。从种植传统作物到种植四青作物,再到对四青作物进行加工,永胜村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走别人的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身后。在四青作物种植模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永胜村并没有停滞不前,他们考虑到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引进高效农业项目,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永胜村新的发展思路又已形成,那就是在新形势下,做大做强四青作物这一特色产业。
思路一变天地宽。乡村振兴,就需要每个村都能找到各具特色的“摇钱树”,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永胜村在实践中,抓产业并不盲目与盲从,而是立足村情,稳步推进,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有理由相信,未来,永胜村富民之路必定会在他们的主动求变中走得更稳更快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