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如何尊重居民意愿、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日前,记者走进紫薇二村北区,实地采访了解改造过程,探寻从“面子”到“里子”的有机更新之路。
整齐划一的房顶,再加上修缮一新的房屋外立面,颇有些时尚感,很难想象这些楼的房龄已有25年。“为小区改造这件事,我们足足开了15次协调会。”居民张小平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感。
但谈起改造过程,张小平眉头一紧,脱口而出一个“难”字。“比如小区的管理模式,有些老人习惯了开放式,进进出出方便些。而一些小年轻则希望封闭式管理。”张小平说,“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大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百姓百姓,百条心’,这话一点儿都不假。”市住建局局长朱海荣说。这两年,他一直忙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对于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充分征集民意深有感触。“改造前热切期盼,改造中犹犹豫豫,改造后拍手叫好……”朱海荣总结了工作难点,“一家一个想法很正常,但要做成这件事还是需要大家一条心。”
百条心变成一条心,并不是一蹴而就。有三件事很关键——一个是建立“有事好商量”平台、一个是成立临时党支部、再一个就是组建居民代表监督队。
早在施工队伍进场前,市住建局住房保障和物业管理科科长黄险峰每天都要上紫薇二村转转,和居民们聊聊天,倾听意见建议。一次,街坊们反映电动车停车位偏少,不能满足需求。黄险峰赶紧找到所在社区的党总支书记陆红梅核实:“电动车停车位确实少,很多居民把电动车放在家里和楼道里,不安全。”找设计方和施工方了解情况,发现此前的设计可能更多地考虑了景观,忽略了实用性,“停车位少,的确是个问题”。
召开3次由居委会牵头、住建局、施工方、政协委员、业主代表等参加的会议后,居民的意见得到采纳,每栋楼旁的空地上,尽可能划设电动车停车位。职能部门的主动参与,带动居民主动配合参与小区改造。那段时间,居委会通过召开“有事好商量”民情恳谈会,收集到意见建议50条,接待咨询居民200余人次。
在紫薇二村北区项目建设指挥部,墙面上除了贴有项目工程最新进度表外,还有党支部的各项任务清单和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栏。
“这是为推进项目建设成立的临时党支部。”朱海荣说,临时党支部书记由住建局包片干部担任,另外还包括3名居委会工作人员、2个施工单位牵头人和1名老党员。“每次集体学习的时候,支部书记都会把居民的意见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反馈给组织,也会把项目的新部署第一时间传达给大家。”针对项目建设中党组织缺失、党员作用弱化的问题,市住建局全力推行支部建在项目上,实现“项目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把选派到重大项目专职组的党员、项目建设一线党员和项目涉及村社党员等充实到党组织队伍中,让项目一线党员有了新“娘家”。
探索还在升级。陆汉洲是紫薇二村北区改造项目的居民代表监督队成员之一,他说:“我们虽然年纪不小,但实力和热情还在。”我们在施工队伍进场前就忙开了,组织参观其他小区改造情况,汇总意见、疏导矛盾,3个月之内组织楼道居民一起开了不下15次协调会。“本来大家还会斤斤计较一些小问题,但磨合得多了,邻里关系也改善了,大家的想法变得一致了,就是不管怎样都要推动这件事情顺利开展。”陆汉洲说道。
随着改造工作的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里子“好住”了、面子“好看”了,焕然一新的家园透出浓浓的幸福味道。2018年、2019年我市先后对长江新村、彩臣南村等5个老旧小区进行试点改造,惠及居民2900多户。今年将系统化改造老旧小区24个,改造面积12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3万余户。“截至目前,我市老旧小区改造标准及改造数量均列南通各县市区第一。”朱海荣说,改造过程中发挥居民主体作用,让居民参与到项目征集和立项建议中,自己决定“做不做”“怎么做”,实现了老旧小区自选改造项目的“居民点单”。“烫手‘山芋’不再烫手,方案人人满意。只有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矛盾才会少些,工作推进才会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