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一个月试用,吕四“2+2”码头工程B标段“智能化”钢筋加工配送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吕四作业区迎来钢筋加工的“智能时代”。
由中交四航局建设的水运行业中“国内领先,江苏第一”的高科技钢筋加工智能配送中心,占地4480平方米,可年承担钢筋加工量8100吨,钢筋原材料储存峰值为300吨,日加工钢筋强度为60吨。场地分为盘圆及螺纹钢筋存放区、钢筋笼堆放区、成品堆放区等功能区域。
据中交四航局南通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曾鸣介绍,钢筋加工配送中心采用门式钢架结构,主要分为盘圆钢筋加工及螺纹钢筋加工两条生产线。生产线根据设定程序自动生产,配合收箍机器人进行抓取、摆放、码垛。整套流程工艺原本需18~22名技术工人,现在只需3~4名辅助人员,仅人工成本即可节省200多万元,且缓解了疫情期间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原先一个班次生产成品约2吨,现在一个班次生产成品逾20吨。钢筋损耗也由原先工艺的5%,下降至3~4%,可节约成本约60万元。特别是经过技术创新,生产线实现了自动上料、自动切割、自动弯曲、自动码垛等智能化生产,安全、环保、增效、节约等系数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项目组将对该钢筋加工配送中心申请国家专利。
据悉,该项目还通过在地基强夯设备上设置平板显示器、天线、编码器等,实现强夯智能化施工,大大提升工程效率、质量,减少安全隐患,降低人工成本。与此同时,通过半自动化钢筋加工,进一步减少钢筋原料的损耗,最大限度地凸现了设备系统精准度高、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等优势,从而达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效果,大大提高钢筋加工效率,加快“2+2”码头建设进度,为实现年底开港打下了坚实基础。
(潘瑾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