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寒意渐浓。早上5点,83岁的退休教师吴瑞昌照例早早地来到了家附近的东冠农贸市场,这里是城区农副产品批发的集散地,小贩们进进出出。吴老赶早不是来买菜,而是去捡拾烟头。
在一家早餐店门前的水泥地面缝隙里,细心的吴老发现了几个被“卡住”的烟头。他缓缓弯下腰,伸手去捡。那个“调皮”的烟头滚动了一下,又滑落了下去,他便用手指将其抠出,放进随身携带的塑料袋里……
这个习惯,吴老已经养成三年了。
吴老家北面有个小公园,环境很优美,他经常去散步。三年前的一天,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休憩时,竟然发现椅子上有好几个烟头,愉悦的心情瞬间被破坏。“这烟头跟四周优美的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城市的文明。”吴老决定要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
自此,吴老只要出门便会随身携带一个小塑料袋,发现烟头就捡拾起来。“有人不理解说我傻,有人以为我有所图质疑我,甚至有人说我精神有问题,总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这些我都不在乎,我只想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还要带动别人一起来做。”吴老说。
因为长期在路面捡拾烟头,吴老的双手布满老茧,指甲变形严重,手臂被烈日晒得黝黑。“烟头有毒,为了我的健康着想,老伴儿曾一度反对。”但老伴最终被我说服,也夫唱妇随地加入了捡拾烟头的队伍。
老人还花了5个月的时间精心制作了一本“烟头集”,这是一本蓝色的文件夹,封面上贴着他精心剪裁的《新时代启东市民公约》,里面密密麻麻张贴了各式各样的烟头,无一重复,共有299根,撕去烟丝,一一整齐排列。这里凝结的是吴老这些年来不分寒暑、无畏风雨执着捡拾烟头的汗水和心血。如今,他捡拾的烟头仅存下来的就已经有40411个,装满了三个大箩筐。这是对城市文明不断提升的一种特殊记录——路面烟头正在慢慢减少,曾经这些随处可见的烟头也将成为历史,装进“册子”被封存。
这些年,在吴老的宣传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认同这个执着的老人,并被他所感动,不再乱扔烟头。还有不少市民成了捡拾烟头的志愿者。
“以前总能在路边捡到不少烟头,但如今随着文明城市创建的不断深入,现在路边的烟头已经越来越少了。”吴老说到,人们的文明意识日渐提高,他会将捡拾烟头的习惯保持下去,直到无烟头可拾。
钱伶俐 袁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