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信息港,一起 看启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近年来,我市建成226个村史馆,见证时代发展变迁,引

2020-07-29 来源:启东日报

“大家好,欢迎来到近海镇大圩村村史馆,我是宣讲员姚佳灵。很高兴能够通过这个窗口向大家介绍我村的发展历程,一起感恩党的好政策……”身着正装,佩戴党徽,面带微笑,姚佳灵开始解说。自去年7月该村村史馆开馆以来,已迎来了32批参观者。 村史

“大家好,欢迎来到近海镇大圩村村史馆,我是宣讲员姚佳灵。很高兴能够通过这个窗口向大家介绍我村的发展历程,一起感恩党的好政策……”身着正装,佩戴党徽,面带微笑,姚佳灵开始解说。自去年7月该村村史馆开馆以来,已迎来了32批参观者。

村史馆是承继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从2018年起,我市在现有的14个镇(区)、261个村全面启动镇村史馆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村史馆226个。村史馆以展示旧时生产生活影像记忆、村落发展历史、村里历代名人乡贤等为主要内容,用大量的图片和物品,见证了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成为后人了解村史、寻根溯源的重要窗口。同时,我市将镇村史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特色平台,全面组织开展“村史馆里讲党史”活动,一堂堂主题鲜明、别开生面的现场党课诠释着历史的发展,激发着奋进的动力。

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东疆潮涌党旗红……”身穿白衬衫,胸前佩戴党徽,两鬓微霜,土生土长的合作镇人朱永继是我市“百姓名嘴”。“七一”前夕,他再次来到我市首个中国共产党支部诞生地——合作镇洋桥村,声情并茂地为前来参观的市农业农村局的机关干部热情讲解。从烽火遍地的革命斗争年代,到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到洋桥村的历史典故……他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串联起启东红色政权建立的光辉历程,把聆听者带入到峥嵘岁月的故事里。

“大江奔腾,党星闪烁。自我市建立各级党组织以来,牺牲的优秀党员共有1300多位。他们不图财,不要命,不求官,他们谋什么?谋百姓幸福。凭什么?凭信仰,凭初心。学习党史,传承红色文化,就是传承根脉,就是要牢记使命。为百姓服务的想法要一代代传下去……”朱老的讲述引发了现场听众的深思。

“说到底还是不能忘记党”

“1979年,彭金生与25名船老大、300多名渔民约法三章,实行‘包产到船头’责任制。当年,丰收了的海渔村声名鹊起:渔民平均收入3000多元,出现了5个万元户!至1987年海渔村成为‘江苏渔业第一村’!”在吕四港镇海渔村,镇机关干部们被宣讲员宋达的讲述深深地吸引。大家再回看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张张斑驳的老照片,纷纷感慨今非昔比,改革开放给村集体带来了难以置信的成就。

会计账册、户口簿、分田账、记工账、农业税账、交粮账……在东海镇德字村,一册册发黄的老账本记录着这个村庄和时代的变迁。“凡是跟村民生活有关的进出账这里都有详细记录”,东海镇德字村邓汉平翻着泛黄的账本表示,“这些流水账里记载的都是我们村的历史,详细到每个‘工分’这里都有记录,现在过上了好日子,回头再看看这些旧账本,真是忆苦思甜了,说到底还是不能忘记共产党。”

一年开展活动2800场

“临江村地处长江之滨,地势低洼,既受旱涝影响,又受咸潮浸渍,产量极低,遇到灾害性天气,甚至颗粒无收。建闸后,才消除了倒灌之患……”

“国民党时期坍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只有共产党能治坍保民,建好家园,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真的要衷心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汇龙镇临江村,村党总支书记秦忠对该村沿江治坍工程如数家珍。

“我们在建设临江村村史馆的时候,结合实际,重点将治坍工程的历史详细记录了下来。就是想提醒人们,时代在变,但我们一心向党的信念不能变。让年轻人看看这些历史,懂得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党的好领导,来自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汇龙镇党委委员葛明泉说。

“放暑假了,几乎每天都有家长领着孩子来镇史馆和各村村史馆,参观党史村史,了解本镇、本村变迁。”海复镇人大主席李永生说,“我们要通过历史来教育现代人,启示未来人,通过村史馆里讲党史,教育更多人爱党爱国爱家乡,也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村史馆里讲党史”总计开展了2800场,接待人数超过6万人次。

陆红琴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