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我市新建高标准农田34.67万亩,两年新建高标田面积全省第一。央视记者为此赶来启东,采访启东高标田建设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带来的有益影响。
4月9日晚20:00~20:30,央视CCTV-2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时长22分钟的专题片《破解农机下田难》,专题报道了我市高标田建设情况。报道从种田老把式毛学忠的“烦恼”切入,讲述了因耕地分散,且没有机耕路,种植成本大幅增加,毛学忠最大的心愿是政府出面,帮他修一下机耕路。这一愿望,随着我市近年来高标田的加快建设而即将变成现实。
节目指出,启东市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资金来源主要有3个渠道,即中央拨款、省级专项拨款和启东市自筹资金。启东市副市长袁圣菊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地方的融资和财力加起来占到整个资金量的80%以上。启东市从2016年开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初具规模。十三五期间,启东市的目标是要建好高标准农田43.7万亩,到现在已经建了34.67万亩,今年还剩下9.03万亩的任务。建成以后,我市的高标准农田就达到整个基本农田占比的80%。
节目采访了我市第一批高标准农田的受益者——家庭农场主岑春辉。岑春辉说,2016年流转到土地后,当时机耕路还在修建之中,大型农机还不能进田作业,人工成本费太高,以至于2016年没有赚到钱。2017年机耕路建成,省下了人工成本,纯利润大概是一亩地300元,2018年赚得更多。
一条看似不起眼的机耕路,却牵扯到种植大户以及千百万种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修建机耕路,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升级,既能利国也能富民。正如袁圣菊在采访中所说:机耕路建好以后,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大大提升,有利于土地的规模流转,吸引企业进行投资,也增加了老百姓的土地租金收入。而且周边的农户通过为企业和种植大户打工,也多增加了一份收入。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