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信息港,一起 看启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加快推进开发开放一体化

2019-01-14 来源:启东日报

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报告指出,以接轨上海为主抓手,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改革与创新协同发力,全面激发发展新活力,持续拓展开放新空间。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这一要求及实现路径进行了解读。 扩大开放程度 市委全会

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报告指出,以接轨上海为主抓手,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改革与创新协同发力,全面激发发展新活力,持续拓展开放新空间。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这一要求及实现路径进行了解读。

扩大开放程度

市委全会指出,要对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任务,不断提升一体化发展的紧密度、协同度和融合度。

市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陆建新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对接办将积极贯彻落实市委统一部署,加强对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深入对接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规划和上海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全力配合做好北沿江高铁前期工作;进一步推动吕四港融入上海组合港的工作,推动重点园区与上海的跨区域合作机制,努力推进张江科技城启东基地建设,全力打造跨区合作示范区;加大与上海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力度,让更多群众共享对接上海的成果。

启东海关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报告精神,关长石根庆表示,启东海关将进一步扩大启东口岸开放水平,支持码头开放和监管作业场所设立,关注吕四港环抱式港池建设,积极为启东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建言献策;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按照国务院部署进一步压缩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推进“互联网+海关”建设,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贸易便利化;更好地服务大项目发展建设,关长挂钩做好广汇能源、华峰超纤、药明康德、恒大童世界、中成物流园粮油加工区等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优化产业提升度,引导启东企业开展行业整合和转型升级,加大对企业的诚信管理和信用评价,助推启东企业“走出去”。同时,用好《海关工作专报》信息载体,抓住重点关键问题,精准向地方党政建言献策,定期通报启东外贸发展情况和海关最新政策。

拓展改革深度

市委全会提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破除无效供给,推动转型升级,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今年是我市推进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的第四年,我市推进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以来,改革成效明显,行政效能再提速。市行政审批局局长杜国华表示,将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理顺各项审批事项的审批流程,完善审批措施,提高审批效率,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实现“2330”改革目标;以项目审批提速增效为核心,以服务重大项目为重点,以帮办代办、不见面审批、过程跟踪、点单服务为手段,把服务手段、工作举措真正做实做细、做出实效,切实服务企业推进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深化“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做好三集中、三到位,以“互联网+”推动智慧政务服务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在一张网向基层延伸的基础上,推动自助终端的政务服务入口全面向基层延伸。

医改成效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市卫计委主任薛峰表示,全市卫生计生工作将以此次会议精神为指引,推进基层区域诊疗中心建设。实施2+3+8计划,即做强2大龙头医院,建设3个区域诊疗中心,提升8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继续深化新农合总额预付工作,在确保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抑制不合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以实现对医疗费用的总量调控,确保基金使用安全。深入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整合全市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搭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开展“银医通”工程建设,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层医疗卫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智慧医院信息系统以及农行银医结算平台的无缝对接。

提升创新浓度

科学技术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去年,我市荣获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12位,在南通各县市中排名第一。这既是对我市近年来科技创新工作的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市委全会指出,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的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加大产学研融合力度,实施合作项目70个以上。

市科技局局长陈飞表示,科技局将全力推进北大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尚华启东生物制药科创中心等创新功能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集成的重大创新载体;积极构建海工船舶、电动工具、建筑产业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围绕建设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的要求,采取吸引外地高校来启设立孵化器、依托外地高校资源就地建设离岸孵化器等多种模式,加快产业的孵化转化,尽快形成生命健康产业的规模效应。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围绕产业龙头企业,抓好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建设,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合作平台。同时,坚持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各区镇的作用,定期深入企业排摸技术需求,探索“校企共赢”的合作新途径,推动产学研合作由行政推动向企业主动的根本性转变,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先进实用技术高效对接,最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黄燕鸣 潘瑾瑾 茅晨华)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