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我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记者追踪】12月17日,海复镇兴益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加快建设河道护岸工程。“今年海复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6600亩,预计本月底前全面完工。”现场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我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2016年,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意见》,全市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以上。至“十三五”末,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43.7万亩,连同“十二五”末已经完成的50.84万亩高标准农田,其在总耕地面积中的占比超过80%。
按照这一工作意见,我市确立了“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建设理念,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联动推进,全面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切实加强建后管护,扩大适度规模经营,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全面掀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热潮。
在冬娟家庭农场,农场主于冬娟正在对各类农机进行检修。“秋播已经基本结束,趁着这段时间对农机具进行检修,做好保养工作,为明年春耕打好基础。”于冬娟笑着说。近年来,我市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休闲观光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机全托管等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
我市把扶持家庭农场作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点,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大力培养爱农业、有文化、懂技能、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引导村干部、农机手、种田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个体工商户、农民经纪人等创办家庭农场,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场主。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家庭农场631家。
【相关链接】2017年,全市完成项目农业投入29.3亿元,高效农业面积达到70万亩,供沪农产品直销基地发展到3.1万亩。实现农产品电商销售额1.38亿元。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10个,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家庭农场6家,新增“全托管”服务主体76个。
(黄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