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朗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东南大学联合研发的“高效节能电机用低损耗纳米晶软磁合金”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2017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立项,立项资金900万元。该产品具有损耗低、功率密度高、厚度薄、韧性好、成本低等优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朗峰新材料是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科技创新积蓄的新动能不断释放,带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1~2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1.12%,位列南通各县(市)之首。
“新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非常大,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市科技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我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6家,高新技术产品94个,新增南通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省研究生工作站6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今年各项指标将进一步提高。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今年,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意见》,重点实施高端人才“引领工程”、青年人才“储备工程”、技能人才“支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工程”、国内外人才“汇聚工程”、企业管理人才“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快紧缺急需人才集聚。通过培育、引进各类人才,助推企业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发展。
前不久,江苏海四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研制的“宽温幅高容量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获2017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该产品的成功开发,全面自主掌握高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的关键技术,满足了新能源电动汽车对电池高容量、宽温幅、长续航、高安全的使用要求,提高了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增强了我国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量7286件,同比增长18.9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437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2.77件;国外专利申请持续增长,PCT专利申请量169件,列南通各县市区第一,以全国榜单第2名的成绩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市称号。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启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龙头的各类专业研发机构全面启动运营,北大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工程(启东)产业研究院等一批政府与高校、研究院所联合共建的研发机构引进科研团队3个,引进项目10个,建立南通首家离岸孵化器并运营,引进孵化项目23个,资助金额1900多万元。
截至2017年,我市已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业载体1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2家,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研究生工作站28家;新增南通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家。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5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器年末在孵企业数为290家,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数5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100%。
(黄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