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吃完早饭,倪伯苍回拨了一个未接来电。
“是倪家伯吗?我要起诉!”74岁的倪伯苍是海复镇庙基村第一网格网格员,也是“2021年度全国法治人物”。一听来电者情绪激动,倪伯苍忙让他平复心情慢慢说。
听了许久,问了几句,倪伯苍给出了建议:“我建议您呐——先别起诉!”
打电话的是同村村民陈水新。40多年前,他父亲陈协信带着2儿2女和带着1儿1女的刘玉英重新组建了家庭。夫妻俩都是老实本分之人,日子过得倒也相安无事。谁知,半年前,陈协信中风瘫痪,刘玉英也丧失劳动能力,如何赡养?
分开赡养还是共同赡养?两家多次沟通,越说越僵,言语上还起了争执。旁人提方案:两个老人一起养,两边子女一起轮。没成,看来解决这事还得靠两家人商量,其他人也使不出什么硬办法。
眼瞅着过了正月十五就要各奔东西,陈协信的大儿子陈水新又急又气,注意到村里“调解员公示牌”上面有倪伯苍的照片、姓名和联系方式。“问问‘老娘舅’试试?大不了就打官司。”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电话里,倪伯苍耐心解释:“如果打官司,纠纷没那么快解决,走简易程序也得2个月,其间两位老人怎么办?”
“不起诉?那要咋办?”对方急了。
“我马上协调,一定给出个满意的结果!”挂断电话,倪伯苍做了三件事:跟分管政法综治的村干部彭丽丽了解情况,一起分析找准矛盾焦点;邀请市人民法院吕四人民法庭的法官上门;咨询南通江海明珠律师事务所律师褚文柳,对方一听情况,二话不说,答应全力促成调解。
下午1点,倪伯苍的调解室里,一场多方参与的协调会正在进行。
怎么个赡养法?“夫妻俩在一起40年没红过脸,老了老了日子却不太平了?”
财务要公开吗?“老两口还要生活,家底空了,还不是子女掏钱……”
有无必要打官司?“其实过去两家关系也不错,何必争个对错,家和万事兴。”
终于,双方达成一致:不算经济账,双方子女共同抚养两老人。“1天解决了半年的难题。”陈水新紧紧握住倪伯苍的手,“不用打官司就解决了问题,感谢‘老娘舅’。”
“饭热了一次,又要凉了,快来吃吧。”看调解暂告一段落,老伴赶忙提醒倪伯苍。
“扒一口就行,后面还有一场普法宣讲。”下午3点,倪伯苍来到村民家里开展入户普法宣传:“给大家带来了普法‘大礼包’,有宪法、民法典读本,还要讲讲法律知识……”嗓音沙哑,倪伯苍每说几句话就要喝口水润润嗓子。
夜幕降临,倪伯苍在场心里挂起一串串喜庆的红灯笼:“讨个好口彩,继续做个‘法律明白人’!”(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一间小屋,收藏了一个村庄的喜乐悲愁;一头华发,细数着田间地头的无悔春秋……倪伯苍把百姓的需求字字句句装满心头,日日夜夜不辞不休,在一方土地上深情守候,只愿岁月静好,阳光温柔。
(黄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