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外的话,像调座位这种事,通常都会安排在大考,或者新学期开始的时候。
但我就是个“意外”。
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上能挤进班级前十,下能拉低平均线。
而且上课的时候,是老师越忙我越忙,老师不忙我冲浪。
以至于有时候课间的那十分钟,都被我用来缓解上课讲话、看小说的疲劳了。
我的这些“日常操作”,曾经让班主任伤透了脑筋。
而历任班主任对我的主要管教手段,也是出了奇的统一:高频率地调座位。
考试考差了,调到最后一排;上课讲话了,调到讲台边上。
偶尔老实了,回到中排中位;再次造作了,继续随机发配。
不谦虚地说,一个70多人的教室里,各个区域就没有我没坐过的。
就连教室后门口,我都坐过一个礼拜。
别同情我,其实坐门口挺舒服的,因为视野开阔伸得开腿,而且当时正值春暖花开。
只不过一到下课的时候,就得搬开桌子给同学们让路…
由于高频率地被调座位,所以我对学期伊始的调座毫无新鲜感。
但是我的同学们,却为此而兴奋得又吼又叫。
其实这也能理解。
因为调座位虽然只是换了个地方听课,但是周围的人不一样了,就意味着下一阶段的环境不同了,这种“开盲盒”般的新鲜感,还是能刺激到大伙的。
而且,新座位的“好与坏”,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老师对你上一次考试的认可程度。
要是从角落里被调到了前排居中,那在搬桌子的时候,你都能感觉自己搬的不是桌子,而是奖杯。
退一万步说,就算不在乎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可万一调完了座位后,如果能跟自己心中的男神或者女神离得近一些的话,那不是也挺香的吗。
然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你要是仔细琢磨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实际上每一次的满心期待,大概率都会落得个心灰意冷。
因为老师就像是能看穿你的心思一样,总是能把你的周围安排上令你“不适”的人,并且让你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不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非常纳闷,为什么老师要在新学期开始就给大伙安排个“劫”。
直到后来有同学也当了老师后我才发现,原来调座位这件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实际上却非常“烧脑”,套路满满。
从大的规划上来讲,从前排到后排,大体上是遵循着身高的升序,和学习成绩降序来安排。
当然了,这其中也会考虑到个别同学的视力问题。
但是具体到谁和谁当同桌,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
比如说平时关系好,聊得来的同学,您就甭指望能坐到一起。
因为真要是让你们坐在一起的话,那上课时除了聊天之外,就不用干别的了。
再比如说成绩相仿的同学,也大概率不会坐到一起。
因为作为学霸来说,你还有个“工具人”的身份。
就是老师希望你以自己为圆心,辐射到半径1米左右的范围去,带动身边的同学好好学习。
要是往细了研究的话你还能发现,即便是在中等生居多的中间区域,大伙也是按照性格互补的原则来分配座位的。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内向的同学可以以“网格状”,把外向的同学分隔了开来,至少在课堂纪律上,是多了一份保障的。
讲到这我再多说一句。
就是你如果心仪某位男同学或者女同学的话,其实老师心里大概率也是门儿清的。
毕竟他们也是过来人。
所以说,如果你和男神女神的距离始终遥远的话,那不是老师不配合,而是你隐藏得不够深。
当然了,在大框架安排好了的情况下,有时候也需要根据情况对座位进行一些微调。
而且在“极端”情况下,还需要有一些特立独行的安排。
就比如说那种跟谁都能聊得来的“现象级人物”,班主任就不得不给他们安排到一个根本看不见人的地方:讲台的左右。
你可能觉得坐在这还能看得到老师,也不算看不到人。
但是坐过这里的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看得见老师,也看不全他整个人。
就连看黑板也就只能看清一大半,而且非常容易反光。
客观地说,坐在这样的位置,多少有点影响听课质量。
但是话讲回来了,都被安排到这个区域里去了,那学习成绩还有下降的空间吗?
其实吧,我就是从坐到了这个“带刀侍卫区”之后,才逐渐开始安下心来听课的。
因为老师就在面前,自己手里也没抓没挠儿的,除了听课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虽然当时对班主任的这个安排非常闹心,但是回想起来才发现,或许这才是我转变学习态度真正的转折点。
即便是说这个作为影响了我一生的话,似乎也不为过。
当然了,把学生作为调到讲台旁边这样的例子,多少也有点极端。
但是不夸张地说,如何去安排座位,实际上也是对班主任教学管理水平的一次考验。
一次深思熟虑的调座位,会让每个人都觉得不那么合适,却又说不上来到底是哪里不合适。
但是这样的不舒服,也会在长时间之后用成绩的进步来告诉大伙,成长都是痛苦的,而你的座位,也都是被“安排”好的。
点个在看,珍惜那个“令你不适”的老师吧,因为他是真的想给你带来将来的“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