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高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员工正在装配钻孔机。
潘杨 摄
宽敞整洁的水泥道路,郁郁葱葱的绿化林地,鳞次栉比的农家小楼……7月26日上午,我们走进吕四港镇西南部的念四总村,俨然到了一处世外桃源地。
“念四总村是有名的启东电动工具发展的起源地,最早从事电动工具的带头人就出在我们村,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电动工具产业链的相关工作。”一进村委会,村党总支书记吴永华就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起了村里的情况。
昔日贫瘠地,今成小康村,这一变化完全得益于村民自主创业,走上小五金的富民路。吴永华介绍,念四总村人口2450人,下辖19个村民组,耕地总面积213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因为土地贫瘠,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念四总村人凭借爱拼敢赢的的性格,从小五金修理、销售到电动工具制造,师傅带徒弟、亲戚带朋友,天南海北闯出了一条发家致富之路。78岁的张卫兵是村里最早从事电动工具修理的一批人,听说记者来采访,他兴奋地介绍起自己的创业史:“因为家里穷,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出去找门路了,最初是修算盘的,后来看到村里有人修电动工具赚钱,我也就跟着转行修理电动工具。”说起当年的经历,张卫兵印象深刻,当时修理一把算盘才赚5毛钱,而修理一台电动工具能赚29元,凭着一股钻研的劲儿,反复拆了装,装了拆,慢慢地掌握了电动工具的工作原理和构造技术,随后也就慢慢从事上了电动工具行业。后来,村里更多的人拜师傅学修理技术,一年半载下来他就成了师傅,就这样师傅带徒弟、亲戚带亲戚、亲戚带朋友、朋友带邻居,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这条致富路。
在念四总村一幢气派的别墅里,我们遇到正在指挥工人发货的陶水生,他是上海飞高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兵的女婿,也是张卫兵一手带出来的徒弟。陶水生刚开始时先跟着师傅学电动工具修理技术,也做过代理销售电动工具,后来在上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因为老家电动工具产业配套齐全,他又在自家老宅建了一个配送车间,为上海公司产品提供组装服务。“公司也不贪多,只做钻孔系列的电动工具,每年轻轻松松就能做个几千万产值。”陶水生说。
从修理到销售配件,再到生产整机,村民互帮互助不断开拓创新,致富路越走越宽。吴永华介绍说,东成公司的顾志平、国强公司的张国强,这些人都是念四总村走出去的。村里众多村民转行从事电动工具产业,是大家互帮互助共同促进的结果。
东成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老总顾志平在上世纪80年代末,曾在上海从事电动工具零配件销售,也是返乡创业的能人之一。顾志平说:“自己富了,也要让家乡人富裕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办企业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还要让他们买得起房和车。”现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史丹利合作的国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成立于1986年,是吕四港镇较早生产电动工具整机、转定子、齿轮等产品的专业厂家之一。公司创始人张国强也是在外地经营电动工具门市部起家的,企业组建后吸纳了1000多名本地农民就业。
7月30日傍晚,成槿槿从东成公司下班回家。今年27岁的成槿槿初中毕业后跟着家人在湖南销售电动工具。去年,成槿槿回到吕四老家在东成公司电钻车间上班。每月工资在4000~5000元左右,还有一些补助,再加上忙的时候加班,每月有6000多元收入,比在外面工资都要高。“家里人也是做电动工具销售的,耳濡目染之下很早就学了技术,所以回家上班也容易上手。”成槿槿说,“现在老公和亲戚在湖南继续开拓市场,将启东的电动工具进一步做大做强。”
“据村里统计数据显示,全村2450人中,有1320人在外,大部分从事与电动工具相关的工作,或是开公司,或是开店做销售,或是做维修。”吴永华介绍。在剩下的1130人中,大部分是70岁以上老人和妇女,其中有三分之一在附近电动工具企业上班,可以说全村都在从事电动工具行业。
小五金带富一方乡亲。村会计梁凤珠笑着说,东成和国强是最成功的两家企业,其实村里走出去靠小五金发家致富的大小老板不少于100个,别看现在村里那些漂亮的小洋楼现在都关门闭户,一到春节,家家大院里都停着宝马奔驰。而且,每年这些成功人士都会捐款给村里发展建设公益事业,改善生态生活环境。
■采访手记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是头等大事
只要村民腰包鼓起来,幸福的日子才会过得有滋有味。接受记者采访时,吴永华兴奋地向记者描绘他的治村蓝图:每年至少流转200亩土地发展林地,搞好道路绿化,让村里生态环境越来越美;今年重点探索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让村里的老人生活更安居,让在外创业的村民更安心……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农民群众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必须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念四总村的村民在贫穷面前开动脑筋,踏着改革的春风大胆创业,从小五金修理起家,到现在基本形成电动工具全产业链,实现昔日“东南飞”、如今“凤还巢”的可喜局面。
说一千道一万,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才是头等大事。念四总村的振兴实践正是说明了只有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提升群众生活水平,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产业兴旺的成果,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