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微家”的党员为困难老党员掰玉米。
姜新春 摄
走进王鲍镇洪桥村,道路宽阔,环境整洁,绿意盎然,村民们的脸上写满幸福。洪桥村党建引领的乡村发展治理之路,让这里的百姓生活更有品质。
洪桥村位于王鲍镇西北部,地理位置偏僻,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基础差、收入少。2016年6月,离开市级机关的杨本发来到洪桥村担任第一书记,在与村干部和村民的座谈中,他被村民们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深深打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杨本发说,要改变这一现状,实施乡村振兴,首先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
于是,启东首例“党建微家”在洪桥村应运而生。“党建微家”把党建服务向农户宅头延伸,激活农村党组织“神经末梢”,不仅解决了农村党员群众与党组织“最后一米”的问题,更是通过建“家”,让全村209名党员有了归属感,增强了为群众脱贫致富服务的使命感。
老党员卞觉飞就是第一个在老宅建起“党建微家”的党员。“这两年来,在这里不管是脱贫致富、改善环境、还是社会治理,党员们聚在一起,好点子总是能层出不穷。”卞觉飞说,“有了好的点子,我们就邀上村干部一起商量。”
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成了洪桥村每个“党建微家”的焦点。洪桥村独有的“地产三宝”——香沙芋、双胞山药和富硒香芋远近闻名,但是靠群众单打独斗地在街头叫卖,既销不动,又扩大不了这些地产品牌的影响。为此,“党建微家”的党员们纷纷献策出力,帮助村党组织探索出了“合作社+基地+低收入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启东市一路发蔬菜农地股份合作专业社。去年,村里帮助农户销售山药、芋艿2万多斤。这个经营模式让村里的贫困户李兴脱贫了。去年,李兴家的3亩芋艿收入2万多元。李兴说:“如果没有村干部牵头,自己肯定还在为妻子的药费发愁。”
“党建微家”让党员们拧成一股绳,紧接着村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甩掉“经济薄弱村”帽子的强村工作。2017年,经过向上争取,总投资1500万元的国家高标准农田项目终于在洪桥村落户。村里以此为契机,将120亩不连片土地纳入占补平衡计划,仅此一项,就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50万元。通过流转1300亩土地,每年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13万元。“做好天江公路拆迁工作,获取路基赔偿款等70万元;完成拆旧复耕40亩,村集体获得了80万元补贴。同时,在土地流转中,将属于村集体的沟塘河渠、闲散办公用房等打包出租,盘活闲置资产,又增加收入2万元……”村党总支书记李祥飞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账:2017年,洪桥村集体年收入600万元。
仅仅1年时间,洪桥村这个南通市级经济薄弱村的村集体年收入从10万元提高到600万元,增长了60倍。如何把钱花到刀刃上?村里的标准就一条——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从群众最急、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做起。变化就发生在村民身边:2017年,洪桥村村居环境实现了大变样,新修了16.12公里农路,安装了307盏路灯,新设置了1525个交通标志,村民出行更方便安全;新投放640只垃圾桶,改变生活垃圾无处安放的窘境;种植的10万余棵各类树木,为村庄增添了绿意……
现在在洪桥村,“有事找党员”成了村民的共识和习惯。邻里间鸡毛蒜皮的小矛盾,洪桥村的党员们会自发地在“微家”里协商沟通,并形成了一系列“村规民约”。
此外,为推进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洪桥村还创新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平安法治护航站,进一步夯实村居服务平台阵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创新开展“五微五解”村居治理工作法,用微平台、微服务、微讲堂、微社团、微调解,编织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群议事体系,实现党组织和党员引领、党员与群众参与、村“两委”与网格联动、自治与协商同步的村居治理新模式,为村民解困、解难、解惑、解闷、解纠,以此点燃富民之火。
■采访手记
为乡村振兴铺好党建基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施乡村振兴,首先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主动作为。
洪桥村走上振兴之路的精髓在于以党建为引领,践行新发展理念,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盘活起来、把经济发展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务实有效的农村发展之路。通过招引项目促增收、科学规划改变村貌、结对帮扶助力脱贫,仅用1年时间,村集体年收入就从1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在乡村振兴路上迈出了扎实一步。
村子富起来了,村民的获得感是最具体的体现。有了钱,洪桥村党员群众共商议,把钱花到刀刃上,从群众最急、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做起。不仅村居环境变好了,乡风也“美”了,干部群众的心也越靠越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