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多部门的协助下,重达18.82吨的危险固体废物淤泥饼全部装车,安全驶出市人民医院。而装车之前的坎坎坷坷,让院长陆健泉感慨不已——6年的会议记录、28次院长会议讨论、近50页的会议笔记,厚重的会议资料里,市人民医院固体淤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市委第一巡察组在去年10月的巡察中发现,这个问题已困扰人医10年之久。
市人民医院污水处理站2011年投入运行,10年来,来沉淀在污水站底部的淤泥一直未被清理。一般的淤泥清理,请来环卫部门就能解决,但这些淤泥属医疗废物,含有大量有毒、致癌、有害元素。“这些淤泥一定要有专业资质的企业才能处理。”市人民医院院长陆健泉无奈地表示,“多年来,没有清运公司愿意来清理。”
找不到有资质的企业接收,也没有清运企业愿意清理,这成了院方多年来的一个“心病”。巡察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走访多个部门,组织召开了三次论证会,寻求解决“心病”的“良方”。
去年底,有人在论证会上提出:可以寻找专门的清运公司,将淤泥进行机械压榨脱水,并在南通地区寻找接收企业。“只要安全地将淤泥饼装上车,运出启东也是可行的。”时任市委第一巡察组副组长的袁博心头亮起了希望。
找到清运公司,确保淤泥安全压榨脱水,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市委巡察组工作人员在咨询生态环境局后,建议市人民医院采取招投标方式寻找清运公司。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清运公司就顺利确定。一切联系妥当只等清运时,一场疫情打乱了计划。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疫情期间,市人民医院检测试剂用量急剧增加,废水排放大幅增多,“再不对淤泥进行清理,污水有害物质肯定要超标!”陆健泉心急如焚。
接到陆健泉的求助电话,市委巡察组工作人员迅速协调生态环境局、政府办等相关单位,组织力量进行市场调研。第二天,市人民医院召开院长办公会议,会议记录清晰地写着:在市委第一巡查组的帮助下,固体淤泥找到了接收企业并安全运出。自此,困扰市人民医院10年的“心病”终于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