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深秋的东疆大地,绚烂多彩。这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今年以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位居南通前列,在手在谈项目数量和质量比往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
2021年只剩下57天。奋斗在经济战线的人们清楚,现在正是一鼓作气向终点冲刺的关键时刻。启东市融媒体中心今起推出“四季度,这样拼”融媒体新闻行动,全媒体、全平台展现各地雷厉风行抓推进、分秒必争抓落实、只争朝夕谋发展的精神状态、工作思路、新鲜经验和高质量发展质效。敬请关注。
金秋的启东经济开发区,活跃繁忙。这是收获的季节,也到了冲刺“满堂红”的关键时刻。“高质量发展是一场长跑。”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宋海华说,在这场长跑中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耐力和定力,启东经济开发区在保持稳增长的前提下,正坚定不移朝着产业上层次、总量上台阶、指标上水平目标迈进。
数据显示,1至9月,园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2亿元,同比增长13.3%;完成规模工业应税销售127.21亿元,同比增长28.44%;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23.24亿元,同比增长26.7%;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53.74亿元,同比增长60.03%。
铆劲招商
汇聚产业转型“动力源”
10月30日,启东经济开发区在上海举办半导体产业专题推介会,吸引沪上50多家半导体企业代表参会。上海亿鼎电子、江苏赛夫特半导体等企业代表对园区产业配套、人才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当场表示要在启东铺展创业红地毯。
今年以来,启东经济开发区深入推进市场化招商机制改革和实践,成立启东经开招商管理有限公司,有效打通与头部投资机构信息通道,增强对“高精特新”项目信息获取能力,提高项目尽调、研判、对接效率。截至目前,已有效对接科技创新类项目25个。在此基础上,整合多方资源优势,强化与中介机构合作,拓展项目来源。目前,园区在手在谈产业项目75个,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8个、10亿元以上项目21 个。
针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半导体装备、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开发区深入研究主导产业发展现状、行业投资趋势、龙头企业概况以及本地产业基础等情况,锁定重点目标企业,招引行业龙头项目。截至目前,园区已成功签约百亿级项目1个;新上会10亿元以上项目8个,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11个。园区成立1亿元的半导体产业基金及1.5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助力后续产业项目导入。运营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研发、生产及相关企业共9家,其中规上企业7家。新落地半导体产业项目16个,新增企业12家。
日前,启东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正在为易事特5G 科创基地项目办理公司注册等相关手续,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邢春辉告诉记者,易事特预计年底外资到账3000万美元,力争明年初开工建设。据介绍,项目立项后,园区第一时间成立“服务专班”,由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转为“同频共振”。同时明确“日统计、周汇报、旬督查、月总结”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确保重特大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达产。
强链补链
育出产业集群“高产田”
近日,海四达锂离子电池及电源系统项目已投产的2条生产线正全力运转。
海四达锂离子电池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园区新能源产业已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聚集一批高端化、规模化、产业化新能源产业,形成以光伏、高性能储能、风能和电力配套为主的4个产业板块。今年3月,总投资102亿元的晶澳20GW光伏电池、组件及配套光伏装备项目签约落户,为开发区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再添巨擘。
碳达峰、碳中和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发区不断壮大新能源产业,持续助力构建长三角绿色经济。目前,以韩华、林洋等企业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建成5MW光伏发电以及国家首批平价100MW光伏项目;以亿纬锂能、海四达等为代表的储能电池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实现储能电池“可视化、数字化、精益化”管理;以蓝岛、华滋等为代表的风电配套设备企业,“十四五”期间引领项目连片开发,总规模40万千瓦,打造启东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基地。
相较于新能源企业的快速发展,半导体装备及材料产业更体现出“专精特新”的特点。作为启东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半导体装备及材料产业也是拉动启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
11月1日,江苏捷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精密的生产设备、“全副武装”的工人正有条不紊地生产可控硅等器件。
近年来,开发区主动对接张江集电港、紫竹硅谷等产业聚集地;与上海交大、复旦、同济等高校以及北大上海微电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半导体装备及材料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成立半导体产业子基金,加大标准化半导体装备及材料厂房储备,全面支持半导体装备及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今年1至9月,园区半导体产业应税销售43.5亿元,同比增长106%。
记者走进盖天力药业即将投产的新原料生产车间。企业生产负责人黄思思告诉记者,该车间主要生产槐耳菌质,投产后单日产量将提高至原来的两倍。作为开发区生物医药企业的老企业,公司生产的槐耳颗粒和槐杞黄颗粒,却是省高新技术产品,槐耳颗粒更是国家一类新药。
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开发区坚持创新驱动、聚集发展、特色引领,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等软硬件条件,通过对外引进和对内培育,以“链”布局,外引内联,集聚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经过10多年探索与发展,开发区生物医药“链”上企业已超20家,集聚了药明康德、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盖天力药业、艾力斯医药、华舟医用材料、领星医学检验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创新驱动
开辟产业跃升“新空间”
今年5月北大生科华东产研院成功申报并被认定为省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9月顺利通过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验收。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专业化孵化空间,围绕打造“一项主导产业、一支产业基金、一个服务平台”,为在孵企业提供管理、市场、资金、技术等服务。经过三年多运营发展,目前已有25家企业入驻孵化,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家,拥有知识产权60多件。
近年来,为集聚全区创新资源,统筹推进园区产业创新发展,策应南通全市沿江科创带建设,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开发区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引领园区主导产业,抓牢经济方向盘,初步形成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全面迸发的良好局面。
全力推进平台载体建设。捷捷微电、药明康德等龙头企业致力于建设省级检验检测平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韩华新能源、捷捷微电检测机构实验室拥有CNAS认证,将公司标准化质量管控和认证提升到新台阶。同时,依托高校资源,特别是北大华东产业研究院、清华力合科创中心,夯实开发区科技创新源动力。
全力培育企业创新精神,支持企业在“双控”中实现转型发展。今年,韩华新能源被成功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睿半导体、托伦斯半导体等成为创新科技行业领跑企业;海四达集团加大技改投入,通过持续创新赋予产值翻倍增加,今年1至10月产值达20.8亿元,同比增长204%。
在抓牢创新“核”的同时,开发区致力于破解“用地难”这个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一边是求地若渴的项目主体,一边是无法短时间内调整规划的现实。鉴于可利用的土地空间十分有限,我们只能向存量挖潜,淘汰低效用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让好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高峰介绍,今年年初,开发区研究制定相关方案,深入调研园区所有企业,精准了解企业环保安全、土地使用、销售税收等情况。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规划调整区域实施成片拆迁,对用地规模较大的低效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整块开发,对产出低效工业片区实行成片改造,对零星低效企业实行倒逼退出,力争腾出土地空间3000亩。
“2021年还剩50多天,开发区将重点抓牢工业应税销售、固定资产投入、规上入库企业数、外贸进出口、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锚定全年目标,坚定信心和决心,保持‘拼抢实干’的状态和作风,奋力冲刺四季度,确保实现‘满堂红’”。宋海华表示。
(陈小菊 陈丽娣 潘杨 丁路 健黄挺)